近日,A股進口替代年內50強漲幅榜發布,科學儀器企業表現亮眼,聚光科技以36.57%的漲幅位列第8位,鼎陽科技以24.08%的漲幅躋身第10位。科學儀器作為美國進口替代的核心領域,疊加政策支持與技術突破,行業市場空間正加速釋放。
科學儀器與醫療器械、
半導體設備并列進口替代三大核心領域。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科學儀器進口額達2300億元,其中高端設備市場超千億元。以
質譜為例,全球市場規模約60億美元,中國占比超30%,但國產滲透率不足20%。醫療設備領域,MRI、CT機等儀器設備70%依賴GE、西門子,市場空間達數千億元。
華泰證券研報顯示,從絕對規模來看,去年中國自美進口的
電子機械、農產品、化工、能源等產品規模均超過1500億元;從相對規模來看,中國進口的運輸設備部件(如發動機等)和精密儀器中約五分之一來自美國,儀器儀表的自美進口規模占該行業營收的6.5%,顯示對美依賴度相對較高。
興業證券研報指出,我國當前對全球和美國進口依賴度較高的細分品類,主要集中在電子(半導體組件/設備/器件、光學元件)、醫療器械、機械(測量儀器、機床、刀具)、航空裝備、化學制品等。其中,化學制品(纖維素、催化劑、復合試劑)、航空裝備、醫療器械等對美進口敞口較大。
與此同時,市場監管總局印發的《關于計量促進儀器儀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部分國產儀器儀表的計量性能和技術指標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到2035年實現全面自主可控。財政部等五部門調整的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對科學儀器關鍵零部件進口給予免稅優惠,進一步降低企業研發成本。
數據顯示,進口替代50強企業的“含科量”顯著高于A股平均水平。50強企業去年研發投入占比平均值超過21%,中位數達13%,遠高于整體水平。同時,50強企業中的科學儀器領域呈現“大市值龍頭與小市值潛力股”并存格局。中芯國際、恒瑞醫藥等千億市值企業集中在半導體設備、醫療設備領域,而坤恒順維、優利德等科學儀器企業市值不足40億元,估值優勢明顯。從成長性看,儀器儀表企業今年凈利增速平均值接近69%,華虹公司、寒武紀-U等11股有望翻倍增長。
盡管國產替代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技術瓶頸仍待突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近日召開會議,提出要在底層原理、核心器件等方面加緊布局,推動從“被動模仿”到“主動引領”的跨越。展望未來,政策紅利與市場需求將持續驅動行業發展。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