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推進淮安市科研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創新濃度,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淮安市科學技術局牽頭起草了《關于加快推進全市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實施意見》),現廣泛征求社會意見。
《實施意見》圍繞解決問題和制度安排,包含了3個方面9個部分14條具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其中在主要目標方面,提出:到2025年底,建成全市統一的科研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重點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
能源、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等3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專題。可共享科研儀器設備入網率達100%,總數達4000臺,對外開放共享率超過20%。
到2026年底,重點打造
化工新材料、纖維新材料、
金屬及無機非金屬材料、生物醫藥大健康、智能制造裝備等5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專題。科研儀器設備實現“應入盡入”,總數達4500臺,對外開放共享率超過35%。長三角北部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研儀器設備共享樞紐城市建設初具成效。
到2027年底,重點打造軟件和信息服務、人工智能、綠色環保等3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專題。入網率實現動態全覆蓋,總數達5000臺,對外開放共享率達50%左右。建成長三角北部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研儀器設備共享樞紐城市。
在重點舉措方面,《實施意見》提出14條具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其中主要亮點有三條:一是打破了原值限制。原來收錄的儀器標準為10萬元以上,現在只要是有益于企業科技創新的科研儀器設備都納入共享范疇,并鼓勵企業設備入網。
二是打破原有慣例。改變以往只針對高校科研院所向企業開放共享的單項激勵方式,首次提出了對企業作為儀器設備供給方的激勵,鼓勵企業科研儀器設備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開放,并進行績效評價,根據評價結果給予財政補貼,并在科研儀器購置、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優先支持。另外,還對原有補貼標準給予了相應提高。
三是突出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緊密結合“353”產業科研設備需求,圍繞產業門類設置開放共享專題,編制共享目錄,搭建共享平臺。在運營機制、激勵機制等方面,向產業和企業傾斜,突出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