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能源環境】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炸,對能源的需求也在急劇增長。作為我國主要能源來源的煤炭在利用過程中會造成較為嚴重的環境負擔,因此我國一直在開發相對清潔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風能、水能、太陽能以及核能等。
我國的核能利用技術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核電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也越來大。目前正在運行的反應堆有47座,僅次于法國和美國。然而數量眾多的核設施也帶來了關于核安全的挑戰。不僅是正在運行的核電站,還有未來需要退休的反應堆。商用反應堆的涉及壽命大約為40年。雖然我國核電產業仍然很年輕,包括一座處于長期停機狀態的反應堆在內,48座反應堆的平均年齡只有7.2年,但是核電站的老化和退役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核電站的運行和退役都會產生具有放射性的廢料,對人體和環境有較大的危害。因此核廢料必須根據分類進行相應的處置。低、中水平的放射性廢物可以處置在工程結構的地下設施、工程結構的地面設施、簡易地下設施中。為了保障這些近地表處置場的
輻射安全,除了設嚴格的防護措施之外還需要對輻射環境進行監測。
目前現行的《低、中水平放射性廢物近地表處置場環境輻射監測的一般要求》(GB/T15950-1995)部分內容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我國對輻射
環境監測的要求,因此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標準《放射性固體廢物近地表處置場輻射環境監測要求》,并公開征求意見。
《監測要求》刪除了原標準中已過時或不適用的部分,并增加了新的監測內容,提高了新標準的實用性。例如新增了環境監測方案的要求、運行階段輻射環境監測的范圍、采樣和監測點布設的總體原則等。
近地表處置場環境輻射監測包括運行前階段輻射環境本底調查、運行階段輻射環境監測、以及處置場關閉后根據處置場情況保留的合適的環境監測功能。監測項目包括地表環境 貫穿輻射的γ輻射劑量率和累積劑量、土壤中的總α、總βγ譜分析等。
監測要求的修訂將改變近地表處置場輻射報警儀等輻射監測儀器的配置,從而對儀器行業也將造成一定影響。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