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你可曾想過目睹百年前的風光?近日,在人工智能上色與幀數修復的幫助下,加拿大攝影師于1920年至1929年拍攝的老北京街景黑白片段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大家面前。盡管,由于技術的限制并不能保證色彩還原的準確,但是其效果依舊讓大眾嘆為觀止,更是將一些富有年代感的細節,以更加精細的形式展現給大家。而這種以現代技術修補黑白影像資料的模式,也一定程度上讓人們的懷舊有了新潮的模式。
固然,這種人工智能的運用給大眾一種很強的趣味性,但是仔細一想背后卻可以琢磨出很多內容。
首先,技術的進步帶給我們的是很大的便利,就黑白視頻上色來說,原本需要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隊耗費數月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要電腦就可以在幾天內完成。但是相對的,這也引出了新的問題,數據模型??陀^的來說,人工上色的過程是經過大量的文獻資料與經驗積累才得以進行的,而人工智能上色依靠的是背后積累的大量數據。而從這個角度來說,想要真正利用人工智能來修復重要的黑白影像資料,就需要對歷史信息深入的探索。
其次便是這項技術實際運用的領域。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人工智能上色重要的功能之一便是懷舊,修復一下長輩年輕時候的黑白照片,或者上一輩人留下的錄像資料,將原本美好的瞬間以更加完美的姿態保存下來。但是我們也無法保證這項技術不被濫用。我想不用我多說也有許多人記得,AI修圖的出現招致了一批濫用AI換臉的APP出現,并產生了一系列侵犯他人隱私的作品。
從這兩個角度來看,如何運用好人工智能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不過,如果從好的角度考慮,這項技術同樣可以成為未來科研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提到懷舊,提及修復,許多人都會想到考古。事實上,從概念上來說,修復黑白影像的過程,和為褪色古壁畫上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以目前的技術實力而言,借助拉曼
光譜、
氣質聯用儀,在不損壞或者極小程度損壞的前提下,便可以了解到壁畫的
顏料成分、顏色分布等信息,但是實際修復過程依舊需要經過大量專業人士的研究。而如果人工智能能夠加入其中,那么是不是一定程度上就修復的過程提供一定的便利。
技術本沒有優劣,如何運用方是關鍵,說不定未來,AI修復真的能成為文物修復、文獻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技術之一。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