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行業要聞】煤炭是我國主要的
能源來源,煤炭資源的粗放利用也是我國北方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隨著環境保護工作的推進,對綠色能源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除了不穩定的風能、水能和技術還未成熟的太陽能,核能成為目前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實現綠色發展的理想能源。
經過多年發展,核電事業有了很大的進步,在我國總發電量中的占比正在逐年提升。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國大陸運行核
電機組共 47 臺,裝機容量為4875.116萬千瓦。在核電技術上,我國三代核電技術已經發展成熟,四代核電技術也已經有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目前,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即將建成投產。
核能利用和核電技術的發展除了帶來更多的清潔能源,還讓放射性物品的
運輸活動越來越頻繁。目前我國放射性物品年運輸量達到百萬件貨包。放射性物質釋放的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核輻射對人體有著很大的傷害。當核輻射穿透人體時,可以引起生物大分子的電離,損害蛋白質、DNA、酶等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從而造成癌癥等疾病。因此,在關注核電站的輻射安全的時候,也不能忘記放射性物品運輸時的輻射防護。
運輸過程中,放射性物品會被裝載在特制的容器中。容器需要保證隔絕放射性物品的輻射,并且即使發生意外事故也須擁有防止放射性物品的漏失彌散的能力。為了規范放射性物品運輸貨包泄漏檢驗工作,同時為放射性物品運輸貨包安全監管提供支持,生態環境部根據ISO 12807:2018《放射性物質安 全運輸—貨包的泄漏檢驗》修訂了《放射性物質安全運輸 貨包的泄漏檢驗》(GB/T 17230-1998),并發布征求意見稿,征求書面意見。
標準規定了進行放射性物品運輸貨包泄漏檢驗的常用方法-等效氣體泄漏檢驗法的檢驗準則和檢驗方法,可應用于貨包的設計驗證、制造驗證、裝運前驗證、定期驗證和維修驗證等。發布后將作為《放射性物品安全運輸規程》(GB 11806)的配套標準使用。推薦的檢驗方法有包層充氣-氣體探測器法、包層抽真空-氣體探測器法、示蹤氣體-檢漏探頭法等。
從決定發展利用核能開始,我國就一直將保障核安全作為重要的國家責任,融入核能開發利用全過程,始終以安全為前提發展核事業,按照嚴格標準實施監督管理。《放射性物質安全運輸 貨包的泄漏檢驗》的修訂加強了放射性物質運輸的輻射防護,是核安全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適應核事業發展新要求的體現。
附件: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